礦山開采出來的礦石,除少數富含有用礦物的富礦外,絕大多數是含有大量脈石的貧礦。為了更經濟地開發(fā)和利用低品位的貧礦石,擴大礦物來源,礦石在冶煉之前必須先經過顎式破碎機和圓錐破碎機等碎礦作業(yè)之后,來得到粒度較小的產品,為磨礦作業(yè)提供一定的產品粒度。對于碎礦作業(yè)來說,碎礦產品的粒度愈大,破碎機的生產量愈高,破碎的費用也就愈低。但是,對于磨礦作業(yè)來說,球磨機磨礦的生產能力將隨給礦粒度的增加而降低。反之,如果給礦粒度減小,磨礦機的生產能力會得到提高,磨礦費用可以降低。
在選礦廠中,碎礦和磨碎作業(yè)的設備投資、生產費用、電能電耗和鋼材消耗往往所占比例最大。設備費用占60%左右,生產費用占40%~60%,鋼材消耗約占50%以上。故破碎設備和磨礦設備的的合理配置與計算,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選礦廠的經濟效益。
為了盡量降低碎礦產品粒度,充分發(fā)揮破碎的作用來提高磨礦機的處理能力,稱為“多碎少磨”。由于碎礦產品粒度的減小,作為磨礦介質的鋼球直徑也可以減小,因而增加了球介質的表面積,使球介質與礦石的接觸面積增大,也就增加了磨剝作用.使磨礦機的生產能力提高,鋼球消耗也可以降低。一般來說,在常規(guī)的破碎磨礦流程中,破碎機系統(tǒng)的能耗較小,而磨礦的能耗大得多。據統(tǒng)計,碎礦僅為磨礦能耗的12%一25%。破碎機一般最后一段采用短頭圓錐破碎機,破碎礦物的最終粒度實際上不能大于6—8mm,為了避免閉路工作時所發(fā)生的困難,常將礦石最終粒度定為8一l0mm,共至還要大些,有時放寬到10—15mm。如果安裝對輥破碎機.雖然可以得到4—5mm的最終粒度,但要考慮配置和產量投資的問題。在選礦生產線設計時應該保證各段破碎機的排礦口適當,不得超過允許的最小排礦口寬度。以便在設備能正常工作的條件下,獲得最小的破碎產品粒度。